群众的满意是最高追求
自治区民政厅救助处党支部书记、处长 方仲权
作为一名支部书记,我体会到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需要在三个培养上下功夫。
一要在培养党员干部的服务意识上下功夫。党员干部没有强烈的服务意识,就不可能有积极的工作状态。平时,我非常重视党员干部服务意识的培养,通过加强理论学习、谈心交流沟通、深入基层调研、典型事例教育等方法,让党员干部了解党情、国情、民情,深刻认识党和人民的鱼水之情,帮助他们提高为民服务的意识。2014年春天,同心县一位农民带着一名戴口罩的男孩,来民政厅请求医疗救助。当问起男孩得了什么病时?男孩摘掉口罩,只见男孩的嘴上长有鸡蛋大的肿瘤,整个面部严重变形,看的让人十分心酸。救助处干部耐心地给他们讲解医疗保障的政策,但他们不肯离去,并道出住院费需要近十万元,连押金都交不起的苦衷。最后在我们的多方协调下,一家慈善组织帮助解决了这一问题。这件事对我们启发很大,群众利益无小事,只要贴近群众,真心服务群众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于是,我带领救助处党员干部用了一个月时间,沉下身子,深入社区、乡村作专题调研。通过走访,摸清了底数,提出了统筹城乡资金、优化支出结构、提高大病救助比例、简化报销程序的我区医疗救助办法修改意见,并上报厅党组,得到了采纳。长期与困难群众打交道,让我们感到作为共产党员一定要有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的为民情怀;一定要有首问负责、全程服务的责任意识;一定要有群众的需求就是号令,救助工作无小事的理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服务群众的阳光大道上,做到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难。
二要在培养党员干部的服务能力上下功夫。社会救助的每一项工作都与困难群众息息相关。目前我区共有近60万低保对象,每年支出救助资金达18亿元。做好救助工作不仅是我们的责任,而且是我们能力的体现。为此,我带头学习党的工作知识,探索推广支部工作法,每月集中开展一次“听说读写练”活动,努力提高救助处党员干部学习政策、公文写作、调查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记得有一次在西吉县下乡时,发现民政局门口围了十几名群众,在了解情况后得知,这些群众是为了申请低保上访。按常理,我区山区的农村低保比例已经到达15%,在全国是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为什么还有群众上访呢?为此,我带领救助处党员干部分类定点、密集调研,得出要解决低保对象认定准确问题,必须实现由定性评价向定量比对的转变。并向厅党组提出成立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中心的建议,得到采纳。目前,我区各级民政部门都成立了核对机构,到年底,我们将用信息化的手段,实现对救助家庭的住房、存款、车辆、社保、税收等进行全面核对,救助对象的准确率将大幅提高。
应对突发事件,也是新形势下党员干部必备的工作能力。今年5月23日晚,微信圈里传出一则“国家给宁夏下拨700万元白血病专项资金,请大家与民政厅救助处联系”的假消息。许多网民、群众打来电话咨询,最多一天电话多达200多个。有的群众还直接到民政厅咨询。面对这一突发事件,我处制定了做好群众工作的预案,确定了“理解心情,澄清事实,讲好政策,媒体公开”的应对措施。那几天,我带领党员干部加班加点,做好上访群众的解释安抚工作;通过民政厅官网和新闻媒体及时发布辟谣消息;并接受了新华社宁夏分社、银川电视台就此事件的专访。由于反应迅速、处置得当,这一虚假消息带来的负面影响得到有效控制,同时也转危为机,向群众宣传了我区的医疗救助政策。
三要在培养党员干部的服务情感上下功夫。社会救助工作的对象在基层、落实在基层、成效也在基层。下基层是我们支部党员干部的工作常态,每次下去都必进村、必入户、必访贫,都会有新的收获,深化了对困难群众的感情。进村入户看到的一些场景让人记忆犹新,甚至终生难忘。有一次到盐池县的一个低保户家中,家里有4口人,丈夫是正常人,妻子和两个20多岁的儿子都智力残疾,全家人的脸黑的好像锅底,让人看了非常揪心。乡村干部说,如果不是民政多年的救助,这家人根本无法生存。“党心连民心,民心聚党心”,每当听到群众对民政工作的肯定时,作为民政人既骄傲,又感到平凡工作见人心。这些年,我们凭借着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得到了组织和群众的认可,救助处连续3年被民政厅评为先进党支部和绩效考核先进处室,2014年被自治区党委、政府授予第四届全区“人民满意公务员集体”。今后救助处党支部将不辜负党的重托,不辜负组织的期望,按照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要求,把党支部打造成为让党放心、让群众满意的坚强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