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屏后的耕耘
——宁夏广播电视台优秀共产党员李利民先进事迹
李利民,是宁夏广播电视台的一名技术干部, 24年前,他走出大学校门来到宁夏人民广播电台技术部工作。22岁的他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想象着在工作中大展宏图,可是,刚到工作岗位心就凉了一半。录音设备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产品,机器型号早已淘汰,一切都是那么陈旧落伍,看得让人心灰意冷。但在技术部主任王继承讲述了他亲身经历的一件往事后,使他懂得“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深刻道理。更让他懂得了在广电系统做技术工作,需要无私奉献,攻坚克难,用自己的智慧与汗水才能开创出事业发展的新局面,这远比等、靠、要来得更有价值。1970年,国务院要求各省、市、自治区开办电视台,因为买不到电视发射机,宁夏广电局的技术人员决定白手起家,利用一台旧的调频广播发射机自己动手改造出一台电视发射机,三个多月的攻坚克难,他们终于梦想成真,一台宁夏广电人自己改造完成的电视发射机终于摆在了人们面前。这不仅是宁夏广电事业发射技术的里程碑,更创造了全国广电系统从未有过的奇迹。
思想通了,视野便豁然开朗。李利民开始积极参加各种技术活动,和同事们广泛交流,千方百计地想办法,从废旧机器上拆卸零件,组装、维护设备,保证录制、播出设备的正常运转。同时,利用业余时间钻研数字化广播技术。1998年,他的数字化技术知识储备派上了用场,他和同事们加班加点、夜以继日,顶着炎炎夏日,强忍蚊虫叮咬的奇痒在广播自动化制作播出项目现场工作了40多天,实现了广播节目数字化播出,使当时的宁夏人民广播电台从模拟时代一下跃升到数字化传播的技术时代,在西部各省台遥遥领先。至今,李利民还清晰的记得,数字化播出的那一刻,他的眼睛湿润了,多年来一直盼望并不懈努力的梦想实现了。正因为对梦想的坚持和奋斗,才令他深深感念这份事业带给他的幸福与回报。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他深切地体会到了生存的价值,感悟到事业为他带来的满足感、成就感和荣誉感,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和沉甸甸的收获,李利民实现了生命历程中的另一个梦想——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
人生有了坐标,生活就有了方向。李利民始终没有忘记党组织的培养和教诲,没有忘记党旗下的誓言,没有离开他热爱着的广电技术事业,一干就是20多年。20多年来,飞速发展的广电技术也无时不在考验着他的学习能力、技术水平和担当精神。
2011年3月8日,正值全国“两会”重要播出保障期,按照多年来养成的习惯,李利民一上班就先到机房查看设备运行情况。他发现新闻网非编工作站开机后,卡在启动界面不能进入系统,所有工作站都一样,如此严重的故障如果不能及时排除,将导致电视台所有电视新闻节目不能正常制作、播出,“两会”的精神就不能及时传达给每一位关心宁夏改革发展的观众。时间就是生命,生命就是安全播出。在此危急时刻,他马上组织技术人员启动应急预案,同时开始对技术环节逐一排查,确认故障原因。由于措施得当,终于使节目能正常制作,使设在北京的“两会”报道演播室的节目能正常回传,此时他心中的一块石头才落了地。
2012年,单位把日元贷款项目中投资比重最大、功能最复杂、技术环节最多的电视全台网项目交由李利民负责集成。从接到任务那一天起,他和同事们克服重重困难,全力以赴,丝毫不敢懈怠。从系统综合布线到200多台服务器安装,从40多面机柜的架设到200多台站点的部署、调试,从系统功能、流程的配置到对全台300多人次的技术培训,300多个日日夜夜,他始终冲锋在第一个,殚精竭虑,唯恐有负组织的重托。集成结束系统投入试运行后,他又组织技术人员撰写非编网络系统操作手册,为记者编辑提供易于操作的指南,规范电视节目制作规程,化解播出隐患。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2013年完成了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播出系统的搬迁,电视节目实现了数字化、网络化播出,实现了宁夏台建台以来电视新闻节目首次直播。
20多年来,我先后获得了宁夏广电局广播电视技术维护一等奖;国家广电总局“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宁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等部门联合组织的“西部之光”访问学者,2007年被评为宁夏广播电视总台优秀共产党员,2013当选宁夏广播电视台十佳新闻工作者,2014年被评为宁夏区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
中国梦融合着广电梦,个人梦托举着广电梦。相对于一线的记者编辑,李利民的工作没有他们的亮丽和风光,他是隐藏在他们背后的身影。如果说他们是一道靓丽的风景,李利民就是组成这风景的一束光、一株草。但是时光已将广电这份壮丽的事业,变成李利民一份生生不息的精神财富,融入了他的血脉。他的一切辛劳和汗水,都在奉献中化为美好的珍藏,他的事业,在热忱中映射着激情,在奋斗中获得甘饴。